沟通的前提是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指的是孩子与父母亲能够彼此真诚地表明想法和感受,而不必担心会被拒绝。也许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可以表达接纳他们的感受。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沟通的元素主要是“说”,父母所呈现的态度是“我说,你听”。其实,“说”只是沟通中较不重要的一环,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
(一)有净化作用的倾听
孩子:妈妈,我讨厌上学,因为全班的同学都欺侮我。
母亲:全班的同学都欺侮你?
孩子:对啊!我跟小琪借橡皮擦,她都不肯借我。
母亲:你觉得很没面子。
孩子:晓珍和我赛跑输了,就说我偷跑。其实我根本没有偷跑。
母亲:嗯,还有呢?
孩子:老师叫我登记成绩,他们就说我是马屁精。
母亲:喔……
孩子:作文被老师贴在墙报上,国权就说我是抄来的。其实,我哪有抄。
母亲:那怎么办?全班的小朋友都在欺侮你。
孩子:其实……也没有啦……不是全班啦……
母亲:有一半的同学在欺侮你。
孩子:也没有那么多啦!
母亲:至少有十个同学欺侮你吧!
孩子:哪有?这次班上全数通过,我当选模范生呢!
母亲:哦……
孩子:其实就只那三个人啦!因为他们嫉妒我的功课比他们好!可是……也还好啦!上次他们还请我吃冰淇淋,有一次我脚痛,国权还帮我抬午餐呢!
倾听是了解的开始,在心理学上,倾听更具有净化作用。当孩子遭遇挫折、困顿、失败和难过时,积极的倾听能够沉淀和过滤孩子复杂而奔腾的情绪。因此,开启良好的沟通之钥,从倾听开始。
(二)反映倾听
1.孩子:(放声大哭)哥哥抢我的玩具。
母亲:你一定很生气,讨厌哥哥抢你的玩具。
孩子:对啊!
2.孩子:我们老师根本是个巫婆!
母亲:你很讨厌你们老师。
孩子:一点也没错,我恨死她了。
3.孩子:妈妈我当选模范生了!
母亲:你看起来很快乐啊!
孩子:嗯……这是很难得的。
以上的例子,父母能够正确地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则以“所言不差”来回应母亲,以证实母亲解码成功。
反映倾听,“听者”必须试着了解对方感受和想法,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向对方求证。必须注意的是:“听者”绝不可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价值判断。
“听者”就像一面镜子,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反映出来,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了解自己。
当父母第一次将他对孩子的原始信息的理解“反馈”给孩子时,他们就是在进行美妙的“积极倾听”。如下:
孩子(哭泣):他把我的玩具卡车抢走了。
家长:你肯定很不好受一一你不喜欢他这样做。
孩子:是的,我想拿回属于我的玩具。
在这个例子中,家长准确地解读了孩子的情绪一一孩子的“内心”,孩子以回答“是的”这种方式来表达“你的理解是正确的”,从而证明家长对孩子语言的解码是准确的。家长的反馈是以“你”开头的,较好的运用了“积极倾听”,对孩子的感情表示了理解和同情,但同时又让他保留了对自己的问题所负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