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咨询热线:
0532-88912370
当前位置:关于链科 > 公司新闻 > 链科微课堂:理清是谁的问题
链科微课堂:理清是谁的问题
2018-5-30 10:04:33 | 点击:742

 

  在之前的微课里,我们学习“倾听”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孩子发生挫折、感伤、沮丧、怀恨及种种负向情绪的时候,“倾听”使用起来就比较有效。但是,倾听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当问题拥有者是孩子时,倾听的效果才能凸显。

如果孩子为父母制造了好多麻烦,给父母带来许多困扰,父母就不能再一味地使用“倾听”了。 那父母们如何做呢?

通常情况下,一个记忆力不好的孩子可能有一个记忆力太好的母亲;一个不爱清洁卫生的孩子可能有一个太爱清洁卫生的妈妈;一个上学总是忘带东西的孩子,可能有一个随叫随到能及时送东西的妈妈等等。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的态度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孩子永远不必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有了问题爸爸妈妈就承包解决了。比如房间弄乱了,有父母来收拾整理;功课不好了,由父母去操心补课或是其他办法;害怕困难时,有父母来帮助等。长久下来,你想想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父母们需要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处理。首先需要把问题的所有权分清楚,明确问题是属于孩子还是父母,若是父母的问题,需要父母处理,若是孩子的问题,父母请放手。

如何理清问题所有权呢?      

父母在面对困扰时,可以问一问自己:“这问题有没有干扰或妨碍到我的生活﹖”“这问题对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伤害,甚至危害到生命的安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不关父母的事,这问题是属于孩子的处理范围。假如孩子与自己的配偶、老师、朋友或兄弟姐妹有了冲突,那么是他们两者间的问题,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无须插手或干涉,而父母只要从旁加以引导和注意。下面就是问题所有权划分的例子:

  小杰最近因为和好朋友闹翻了,所以心情很坏,情绪低落。虽然妈妈倾听小杰的诉苦,同时也表达对小杰处境的了解和同情,但是问题要如何解决呢由于这问题并没有干扰或妨碍到小杰的妈妈的生活,所以很明显的,这是小杰自己要处理的问题,妈妈无须插手,以免剥夺了小杰学习的机会。

 孩子拥有问题时       

属于孩子本身的问题,父母并非袖手旁观,可以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方法,但是寻求解决方法不是给予忠告,也不是帮助子女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忠告是强加于子女身上的警告,因为那将使子女视其为父母控制他们的意图。而且,忠告也会使子女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寻求解决方法是帮助子女找寻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其过程中包含六个步骤:

  (一)了解和澄清问题

  运用反映倾听的技巧让子女觉得他们是被了解、被接纳的。所以开始去理清问题有关的特定事件,并运用开放式问题。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则可以在与子女谈话之时反复运用此步骤。

  (二)运用脑力激荡法

从询问“你想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开始,若子女不愿意,则回到步骤一,并且表示体谅及提供任何时候的协助;若子女愿意,便鼓励他们继续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在此,鼓励父母运用“脑力激荡法”:一种不加评价、自由、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其方法是尽可能提出各种构想,而必须注意除非确定所有的构想都提出了,否则不可以批评任何人提出的意见。这种创造构想的历程将会孕育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技巧。当你觉得子女的构想值得一试,便迈入步骤三;若觉得其构想不可行,或是想不出任何构想,便可利用下面激发思考能力的方法来帮助子女:

  1.让子女假设问题不在自己,而在朋友身上

有时候,我们似乎很容易替别人解决问题,却对自己的问题不知所措。举例而言,可以对儿子说:“如果小明有同样的问题,你会告诉他怎么办﹖”当儿子提出一些他所想到的解决方法之后,再问他:“你觉得所有的方法中,一个方法对你最好﹖

  2.运用角色扮演的技巧

先让子女扮演有问题的当事人;之后再由父母扮演先前子女所扮演角色的当事人,藉此机会向子女显示各种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角色扮演完毕之后,再询问他们自己的问题处理方式与他们一般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3.提出建议

建议不同于忠告,“忠告”是告诉人家应该做什么;而“建议”则是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让子女拥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权利去接受或拒绝。当你提出建议时,最好采用下面的问句型式:“你考虑过这个方法吗﹖”“如果使用这个方法,你认为如何呢?”

  (三)评估所提出的方法

  一旦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都激荡出来之后,就必须开始很小心地加以评估。评估时只能一次一个方案,并总结每一个方案,且询问子女对每个方案的意见。

  (四)选择一个解决办法

询问子女“你认为一个方法对你最有用?”,让他们自我做决定。为了确定子女真正了解问题以及明白为什么某一个解决办法最可行,可以运用开放式问题来澄清子女们所做选择的理由。

如果父母认为子女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不可行,就帮助他们了解这个方法可能产生的结果。例如,可以表示:“如果这么做,你想会有什么结果?”而父母可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依我看来似乎……,你认为怎么样?”然后,再要子女考虑先前所提出的办法,或是再运用脑力激荡法想出更多方法。父母必须牢记,除非情况相当急迫,否则行动的选择权应由子女全权处理,因为行为的当事人必须对其行为后果负责。

  (五)承诺行动

需要要求子女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去做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通常,三、四天至一个礼拜已经足够明白计划的可行性。而父母可以要求子女:“你愿意在这个星期中进行这个计划吗?”

  (六)设定评估的时间

得到孩子承诺行动的肯定答复后,要设定评估的时间。此时亲子间可以讨论计划进行的情形。如果子女的解决方法没有成效,也不要提供自己的做法,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计划,改变计划,或是选择其它方案等等。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另一次讨论及讨论的时间。

如果在双方同意评估的时间之前,子女就抱怨计划不可行,你可以表示:“我想我们都同意这段期间内实行这个计划的,但是我还是尊重你的决定。”许多孩子,甚至父母亲都对自身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在此必须强调的是改变不是突然的,而是渐进的过程。

如果在限定时间内,子女还不与父母讨论计划实行的情形,也不要紧迫盯人。有时候稍晚些再提醒子女在规定时间内,还未讨论计划施行的情况,然后再询问计划进展的情形。而父母也可以说:“你愿意谈谈这事吗?”      

父母拥有问题时       

  父母如何判断问题的拥有者是自己还是孩子呢?以下最佳线索,帮助父母判断问题的所有者正是自己:

  ◎父母内心感到困扰、挫败、愤怒、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于孩子的表现行为感到紧张、不安。

  举两个实例,就更容易了解了:

  1.你在打电话时,孩子不断地来骚扰、吵闹、哭叫。

  2.孩子放学回来,书包、衣服、臭袜子全扔在沙发上。

  以上实例,清楚地看出孩子的行为让您感到不安、心烦和困扰,这样就可以确切地判定问题是父母了。

  而传统里,父母可能遵循下列途径来解决问题:

  1.试图直接改变、纠正孩子的行为。

  2.试图改变外在环境。

  3.恐吓、威胁以改变孩子的行为。

4.改变自己的想法。

  例如:安安为了组合轨道赛车,而私下动用父亲的工具箱,用完之后,随手一扔,造成父亲的困扰。

  父亲的传统做法:

  1.“以后别动我的东西

  2.买一套新的工具箱给安安。

  3.“你下次再乱动我的东西,我会收拾你的。”

  4.父亲无可奈何地说:“孩子嘛!他长大就会改掉这个习惯了。”

但是,这种传统的处理方法,多半效果不好。 

因为这种方式在有意无意间,告诉孩子你已替他想好了解决办法。

  你指挥他、控制他、恐吓他,要他完全听你的,此时孩子完全置身事外,没有一点参与感。这样孩子自然会采取防卫、抗拒,甚至对父母充满敌意。久而久之,孩子根本无从学习如何去“体谅别人”和如何“负起责任”。 当问题属于父母时,就需要父母摆出姿态,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我遇到一个问题,我需要你的帮助……”父母们尝试一下吧,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